老人烧柴火取暖被封炕环保不能“一封了之”

admin 2022-11-02 公司新闻 565 0

12月14日,山西运城盐湖区两名八旬老人因挂炕取暖受阻,引发关注。16日,当地官方回应称,该工作简单、生硬、不真实,并表示将改进方法。八旬老人烧柴取暖被堵,显然不合理。现在是北方的供暖季。出于环保的考虑,在一些地方,如何保证已经习惯了传统取暖方式的老年人温暖过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聊聊:

老人烧柴火取暖被封炕环保不能“一封了之”

烧柴取暖自古有之,也是目前很多生活在农村的人的一种过冬手段。然而,山西两名80多岁的老人却因为烧柴取暖而被堵。

12月14日,山西运城盐湖区一则处理两名八旬老人违规使用挂炕取暖的通报引发关注。通报称,当地有关部门封堵了两位老人的上吊,拆除了烟囱,并对其子女罚款8元。当地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网上罚款的通知是草案,实际上并没有罚款。

即使只是草稿,也已经反映了一些问题。至少,这表明当地政府有意惩罚老人的子女。上述负责人还解释说,禁煤区不允许露天焚烧冒烟的木炭和柴火,会影响空气质量。目前正在想办法解决老人取暖问题。是否可以理解为在此之前,他们没有做好解决老人取暖问题的前期工作?只破不立?也多少暴露了地方工作比较粗糙。

采访视频中,记者问老人,他们是怎么解决你的取暖问题的?老人指着床边的一个电暖扇说,送这个吧。熟悉电暖扇的人都知道,它不仅制热感觉差,而且制热范围有限。更重要的是,它消耗了大量的电力。我想问一下,农村老人愿意天天开电暖扇吗?而且,长期使用或不当使用电热,很容易引发火灾。

2019年,河北省唐山市,一个多月的时间,6名村民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数十人被送往医院抢救治疗。后来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村民燃烧的是当地政府推广的“清洁煤”,但大多使用不规范。

这说明,一些地方在推行新的供暖方式的同时,也必须传授科学的使用习惯,否则就是不负责任。这则新闻中,两位老人是独居,那么当地群众是否充分意识到取暖用电的风险?

正如报道中一位老人所说,现在他晚上睡觉或者穿衣服,睡觉前都会把电关掉,因为“看到这个电我就害怕”。另一位老人说,去年他家里装了电暖器,但是受不了那种味道,基本就不用了。老人反映的这些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他们懂得保护环境的道理,但他们的温暖和舒适同样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当地政府在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性价比高、方便、效果好这三点,那么就不需要强制或罚款,村民也会积极配合改变传统的供暖方式。趋利避害是最常见的人性。

尽最大努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义务。近年来,相关部门铁腕治污的决心可见一斑。盐湖区官方介绍,冯村乡已于2019年、2020年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当地居民有了新的取暖方式,享受冬季取暖用电补贴。地方政府早期的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值得肯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初衷和目的有多好,在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是要注意文明和尺度,尤其不能粗暴限制人们的相关权利。否则,不仅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还容易导致反对新兴市场

近年来,我国北方冬季烧煤烧柴取暖的方式确实影响了空气质量,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因此,实施煤改气,采用集中供暖,安装清洁取暖设施,是节能环保的好办法。但不可忽视的是,烧柴取暖做饭是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人比较日常的生活方式,是延续至今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在移风易俗相关环保工作的实施中,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无视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搞“一刀切”。

从法律角度来说,一刀切禁止“烧柴取暖”和“烧柴做饭”是没有依据的。055-78违反本法规定,在人口密集地区的树木、花卉上喷洒剧毒农药,或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排放油烟的饮食服务经营者应当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措施,使油烟排放达标,防止污染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当地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

根据规定,露天焚烧秸秆、落叶,餐饮服务业的油烟,露天烧烤食物,都是应该受到《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范的行为,而个别居民烧柴取暖、生火做饭,都不是法律规范的行为。按照“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民权法无禁止不可为”的原则,有关部门不应该以野蛮粗暴的方式“关厨房,拆炕”,影响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尤其是经济窘迫的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使用清洁能源的成本更高,远远小于烧煤烧柴的成本。此外,一些老年人习惯了传统方式取暖,突然用电取暖,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了解老人的实际情况:比如老人是否生活困难,导致电费、燃气费压力大,或者是否无法使用电、燃气取暖设备。

生活确有困难的,当地政府应当将农村清洁取暖运行补贴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向老年人倾斜。对贫困户、低保户等给予补贴。解决自己用不起或者舍不得用的问题。如果不能使用供暖设备,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耐心解释,而不是采取这种强制、惩罚性、命令式、不人道的冷处理做法。

好在事后当地乡政府负责人表示,网上罚款的通知是草稿,并没有罚款。村干部送来了电暖器,现在正在想办法解决老人的取暖问题。

直接封康的方式,不仅公众不能接受,也不是类似事件的“规定动作”,其中的问题值得反思。近年来,出于节能降耗的考虑,各地在保障居民冬季安全的过程中,逐步实施了煤改气、集中供热和安装清洁取暖设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操作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更合适的方法。

除了提高相应的补贴,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还要考虑改变人们长期以来的取暖习惯的过程,让更多的人在心理上得到认可,熟悉操作,能够接受成本。只有这样,环保政策才能更好地实施。

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供暖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就他们而言,他们需要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而这两天,当气温

在治理散煤污染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合法、合理、合情。还要注意方式方法,更加细致全面。既要暖冬,又要蓝天白云。所以,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和方法,真正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做到政策力度和执法有温度。

其实环保和民生并不矛盾。做好环保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各地在推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本,把好措施关。

个人认为环保和民生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关键在于基层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是不是为了出成果,还是真正从便民利民的立场出发。无论结果达到多久,民生受到环保伤害都是必然的。只有真正考虑民生,兼顾政策的力度和执行的温度,才能避免“环保不要温度”的情况。毕竟不要等到冬天再去试探得失,因为冬天很冷。只有把工作做得提前一点,做得充分一点,才能真正给这些需要帮助的村民送去温暖。(来源:宝元居大师)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