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玻璃研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玻璃研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为什么研究玻璃化转变温度?
-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应届硕士生待遇怎么样?
- 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试验,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吸收CO2速率,得?
- 为什么探究真空能否传声运用了理想推理法?
为什么研究玻璃化转变温度?
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指由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所对应的温度。玻璃化转变是非晶态高分子材料固有的性质,是高分子运动形式转变的宏观体现,它直接影响到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因此长期以来它都是高分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玻璃化温度(Tg)是分子链段能运动的最低温度,其高低与分子链的柔性有直接关系,分子链柔性越大,玻璃化温度就低;分子链刚性大,玻璃化温度就高。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应届硕士生待遇怎么样?
待遇的话应该是一般,不算好不算不好,不过我是做玻璃纤维行业的,南京玻纤院的大名在本行业可不是一般的响亮的,你进到里面去得话,以后发展的空间很大,当然是指副业,不是靠工资
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试验,连续48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吸收CO2速率,得?
(1)实验开始阶段的0-3小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时,从外界吸收CO速率为零,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0、42小时.
(2)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其呼吸产生的CO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即CO由线粒体产生移向叶绿体.由12h到18h时,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其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逐渐减少,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速度减慢,C的消耗减少,所以叶绿体内C含量增多.
(3)叶绿体利用CO速率最大的时刻是植物CO吸收速率曲线的最高点,即36h时,由温室内CO浓度曲线及植物CO吸收速率曲线,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CO浓度变化及CO吸收速率小,所以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照强度弱.
(4)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绿光最少,所以使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时,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不变,吸收CO将减少,所以c点上移.
(5)A点代表呼吸作用速率,温度由25℃上升到30℃,呼吸作用速率增强,CO的释放量增加,因此A点上移.B点代表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温度由25℃上升到30℃,光合作用速度减慢,要达到与呼吸作用相等,需要提高光照强度,B点右移.C点代表光饱和点,温度由25℃上升到30℃,光合作用的酶活性减弱,因此光饱和点下降,C点上移,即c在C的左上方.
故答案是:
(1)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4
(2)由线粒体移向叶绿体 增加
(3)36 弱
(4)上移 植物对绿光吸收很少,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不变,吸收CO将减少
(5)如右图(曲线,标明abc,c在C的左上方)
为什么探究真空能否传声运用了理想推理法?
回答:“理想实验法”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即:实验 + 推理
“探究声音能否传声”的实验分两步进行:
1.我们不可能把玻璃钟罩内抽成完全真空,只能让玻璃钟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
2.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假如玻璃钟罩内被抽成真空,我们将听不到铃声。
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拓展: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实验也运用了理想实验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玻璃研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玻璃研究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