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桑乐25年:昔日光热“三巨头”如今连续亏损国资欲抽身

admin 2022-11-08 行业新闻 472 0

山东桑乐二十五年:曾经的光热公司“三巨头”现在接连亏损。在山东桑乐即将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作为原控股股东的山东省科学院挂牌转让其全部股份。此时公司大股东已经易手荣基地产,还在亏损。

从曾经的山东光热“三巨头”到现在,债台高筑,连续亏损,创始股东所持股份全部转让。山东桑乐能否在光伏产业转型中迎来第二春,还有待市场检验。

1995年,当大部分济南家庭还在使用燃气或电热水器时,魏淑娟就在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这在亲戚朋友眼里,是相当“洋活”的事情。

当时太阳能热水器在济南刚刚兴起,跟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品牌都不一样。当时魏淑娟只有“桑乐”等几个品牌可供选择。最终她选择了桑乐,因为在产品介绍中强调是国企生产的。

这家国企的名字叫山东桑乐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桑乐”)。官方资料显示,山东桑乐成立于1994年,但早在1982年就有了雏形,即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太阳能研究室(简称“山东省科学院能源所”)。

至于山东桑乐早期的股权结构,官方信息比较隐晦。但搜索山东财经报道发现,在合工大研究生张建华撰写的毕业论文3354 《桑乐太阳能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研究》中,已经有此介绍。

这篇文章称,山东桑乐1987年以2.5万元起家,1994年成立有限公司时注册资本为50万元。公司首任董事长由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所长担任,其他董事由山东省科学院(简称“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和公司职工代表组成。

据了解,山东省科学院创建于1979年,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后成为山东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下属机构为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从股权结构来看,山东桑乐成立之初,山东省科学院和山科院能源研究所分别持股20.33%和28.5%,其他股份由高敬等44名自然人持有。

张建华指出,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山东省科学院可以任命山东桑乐董事长等公司权力机构成员为其控股股东,因此山东桑乐也属于国有企业。

山东桑乐成立后,雄心勃勃的济南民营企业家高还注册了力诺集团的前身济南三维。两年后,被称为“太阳能教父”的黄明在德州成立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山东太阳能三巨头全部浮出水面。

据媒体报道,2003年,桑乐销量首次突破1亿元,2007年实现200万台的年产能。此后,2008年浙江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公司开始向省外扩张。

对于山东桑乐的未来,公司董事长高景平在2009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商业图景。他表示,未来桑乐将以每年100万台的速度增长,在咸阳、济南、岳阳、海宁、淮安、唐山、郑州建设生产基地,在云南、贵州、四川建设物流基地。

当时国家正在鼓励发展光热产业,“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甚至吹大了千亿市场。桑乐在山东省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根据《中国企业家》当时的报道,早在2008年初,摩根士丹利、红杉资本、摩根大通、渣打银行就与山东省的桑乐有过接触。

在2009年底,标准

“热水器的市场渗透率仍然很低,因为中国广大的农村市场存在巨大但未满足的需求。基于国家政策因素,未来中国热水器市场将会有更快的发展。”朱对说:

至于山东桑乐,则想借此机会吸收战略投资者,实现股份制改革,为上市铺路。

“随着渣打银行的投资到位,目前引入风险投资的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今年将进行股权改革,之后将进入上市辅导程序。”时任山东桑乐总裁办主任的王蒙说。

此后,桑乐的扩张就没有停止过。2011年11月,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矢崎通用工业株式会社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建设全球最大的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当时国内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恶化。

据了解,2008年金融危机后,大量企业转战利润丰厚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这个国家曾经有3000多家工业企业。一方面,企业的增加带来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也降低了成本,产品质量大不如前。

2012年后,太阳能企业纷纷破产,很多中小企业消失。与此同时,大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亏损成为常态。

以当时正在寻求上市的黄明控股为例。其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1-9月,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97亿元、1.09亿元、0.75亿元和0.28亿元,盈利能力大幅下降。2012年上半年预计亏损1.6-1.7亿元。

山东桑乐也不能幸免。据济南《经济导报》当地媒体报道,渣打银行在山东桑乐上市过程中突然撤资,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在其最困难的时期,济南荣基房地产有限公司(简称“荣基地产”)开始与之接触。

据了解,荣基地产是一家在济南根基深厚的房地产开发商,其董事长王学光持有公司49%的股份。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济南二建集团董事长。

2015年4月,荣基地产从渣打投资、致远咨询及个人股东处收购山东桑乐51.07%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济南时报》说收购花了近4亿。在此期间,王学光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只用了19天就完成了收购,但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当时山东桑乐资不抵债。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山东省科学院想套现,王学光就是想做光伏。”一位熟悉收购的人士告诉记者。

对于深陷困境的山东桑乐的收购,王学光有自己的打算。2016年,他对媒体表示,山东桑乐未来将重点拓展光伏电站业务,力争每年在全国建设5万座户用光伏电站,产品销售额达到15亿元,年增长率不低于50%。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公司2016年营销管理会议上,王学光表示,公司去年有几个变化,其中一个是战略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变。除了太阳能,它还推广了光伏家用电站、净水器和空气能产品。

根据山东产权交易中心上周五披露的挂牌转让公告,山东桑乐去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亏损1948.1万元。今年1-5月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亏损662.77万元。同时,公司总资产13.88亿元,负债11.38亿元,资产负债率仍达81.99%。

山东桑乐25年:昔日光热“三巨头”如今连续亏损国资欲抽身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