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地热供暖提上日程

admin 2022-11-01 行业新闻 447 0

夏热冬冷地区的地热供暖已经提上日程。虽然夏热冬冷地区地热供暖已逐渐成为共识,但有关部门并没有完全掌握地热资源和市场的重要基础数据,没有对城市供暖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只有摸清资源“家底”,才能为地热供暖项目的落地提供有效参考。

“我是江苏人,小时候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冬天有很深的理解。冬天又冷又潮又潮,耳朵都冻伤了。”在诺宝集团2020近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地源热泵产业国际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的发言,开启了与会者对夏热冬冷地区清洁供暖的热烈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曹耀峰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夏热冬冷地区人民对温暖过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该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是下一阶段发展地热供暖的重点地区。

那么,作为供暖市场的下一个“风口”,该地区将如何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地热资源,保证群众取暖过冬?各地在具体落地上会面临哪些挑战?记者就此进行了进一步采访。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南方供热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宏宇多次强调。在曹耀峰看来,夏热冬冷地区清洁供暖是民生之势,大势所趋。

据了解,夏热冬冷地区涉及长江中下游及周边地区,覆盖16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城市。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冬季集中供暖的分界格局一直延续至今。但在中信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理事长陈燕华看来,判断城市是否供暖的依据不仅仅是室外气温,而是要综合考虑人体舒适度和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夏热冬冷地区,冬季空气湿度大,一些潮湿寒冷地区的体感温度甚至低于北方一些地区。”他告诉记者。

据曹耀峰介绍,近年来,夏热冬冷地区群众对供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自发采用了空调壁挂炉、小太阳、电热膜、电锅炉等分散供暖形式。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科学推进,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低、舒适性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分散的自发供暖是不可持续的。

夏热冬冷地区地热供暖提上日程

在清洁高效供热的呼声中,供热行业将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夏热冬冷地区“地下”优越的热能禀赋逐渐被重视。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夏热冬冷地区涉及的16个省市中,中深层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约为11.8亿吨标准煤,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约为1.4亿吨标准煤。而且这个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水温日变化小,是一个稳定的冷热源,质量好。

“夏热冬冷地区地热资源和地表水丰富,可以大规模支持冷热联供,一次性解决‘夏热冬冷’两个问题,利用率高。此外,该地区GDP之和占全国GDP的45%,区域供热将进一步刺激能源基础设施投资

江苏省首个利用地热资源作为能源、实施回灌的典型工程也在扬州落地。据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徐雪秋介绍,江苏油田扬州真武基地将废弃油井改造成地热井,为18万平方米的居民小区提供集中供热,每个采暖季可节约煤炭5000多吨。

记者梳理发现,地热行业建设了一系列“夏清冬暖”的示范工程:武汉天河机场建筑面积65.98万平方米,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供热供冷;江西九江九龙新城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满足3000多户居民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及生活热水需求。江汉油田矿区采用中深层地热为主,浅层地热为辅的形式,大规模替代燃煤锅炉,总供热面积530万平方米。

根据陈燕华的说法,地热供暖和制冷对公共建筑尤其有益。“酒店、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在建筑面积上的冷热负荷比民用建筑高,用能时间长。生活用水常年有需求,用能时间相对一致,使得其供冷供热系统运行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运行成本降低。”

虽然南方供暖逐渐成为共识,但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相关部门并没有完全掌握夏热冬冷地区地热资源和市场的重要基础数据,没有对城市供暖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完成了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分别对中国大陆336个主要城市的浅层地热能、热液地热能和干热岩地热能资源进行了评估,为行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但陈燕华指出,在供热项目的实际实施中,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热资源储量不等于可利用量,可利用量不等于最终的实际利用量。在前期勘探中,应考虑当地河流湖泊、密集建筑、道路、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评估实际可利用资源量,为地热供暖项目提供有效参考。

“必须充分发掘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气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供热建筑类型,配置能源设备和系统,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促进地热供热科学、健康、有序发展。”他说。

今年7月底,中国科学院启动了“长三角地区地热资源及综合利用研究”咨询评估项目,为长三角这个夏热冬冷的典型地区“摸清家底”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三角是夏热冬冷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通过率先示范,可以为其他夏热冬冷地区推广地热供暖提供经验和借鉴。”陈燕华相信这一点。

曹耀峰说,夏热冬冷地区的地热资源可以按照“深浅结合、冷热联供、因地制宜、多能合作、梯度开发”的思路进行开发。依托丰富的地表水资源,重点开发浅层地热能,建设一批地热能示范工程,实现多元化供应和结构优化,稳步提高地热能在可再生能源供热中的比重。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

扫描加好友